PG电子
News

PG电子APP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饶平县成为全省首批“光伏+建筑”试点区域。彩塘等3个镇上榜全国千强镇,枫溪等2个镇上榜中国镇域经济发展潜力前100强,黄冈、凤塘等镇上榜镇域投资竞争力500强。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快建设,饶平鮸鱼出口欧洲实现“零”的突破。广东“东大门”提升工程20条门户道路完成沿线个乡镇完成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宜居圩镇、干净整洁村实现全覆盖。潮安区、饶平县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设立全省首个“百千万工程”信贷风险补偿资金。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7%,增速排名全省第8位。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45.4∶44.6,增加值增速分别排名全省第1、第12、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税收收入增速分别排名全省第3、第8、第3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60亿大关,连续两年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实现近年来正常年份的首次正增长。现代食品、新能源、前沿新材料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2%、25%、297%。
新增储备项目214个、总投资652.8亿元。新增专项债资金66亿元,创10年来新高。储备大规模设备更新项目453个、总投资195.5亿元。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2.9%、114%,省重点项目完成进度排名全省第7位。粤东城际铁路潮州段进入箱梁架设施工阶段,漳汕高铁潮州段、砚峰路等工程全面铺开,沈海高速潮州港支线获批实施,交通项目完成投资48.3亿元。信基沙溪全球采购中心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完成签约投资项目310个、总投资378.6亿元,签约额创历史新高。
国资“三大平台”整合优质资产超310亿元,国资监管企业营收增长超30%,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13%。近3000项行政许可事项审批时间压缩率达94.3%,企业设立、不动产登记分别实现0.5、1.5个工作日办结。“信用承诺代替投标保证金”获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为企业减免投标保证金超1亿元。出台“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8条”,首笔跨境融资便利化业务成功落地,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1.3%、增速排名全省第1位,存贷比提升至43%、创19年来新高。
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11.7%,同比提高14.7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8位。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增长13.8%,陶瓷、机电、鞋类等重点产品出口分别增长21%、16.5%、22.5%。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稳步推进,完成跨境电商出口17.6亿元。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3%,增速排名全省第3位。潮州工夫茶大会、智能卫浴产业大会等展会成功举办,达成意向订单超160亿元。潮食会实现展位面积、参展企业、经销商数量、客流量“四个倍增”,市场化、专业化办展机制逐步建立。
潮州文化大学堂、“金山观潮”等文化活动走深走实。首届半程马拉松赛、省青少年蹦床锦标赛顺利举办。潮州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心成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顺利推进,新编《潮州市文物志》发布,《潮州陶瓷史》成功首发。镇海楼续建工程动工,廖厝祠等修缮工程完工。“潮人绣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方案获批,潮州古城保育活化作为典型案例在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宣传推介。
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4%,省、市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三项工程”共培训近2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10600多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9%,新增社保参保超1万人。潮州技师学院新校区等10个学校项目建成投用,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6125座。923家村卫生站纳入医保结算。866户特困老年人家庭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长者饭堂”增至44家。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竣工验收。首部相控阵天气雷达建成投用。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稳量提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粮食产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省下达任务。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围绕潮安“工业强区”、饶平“临港新城”、湘桥“中心城区”发展定位,推进潮安区、饶平县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建设,打造15个县域特色产业园区,抓实抓好万洋众创城等引领性项目,构筑县域经济强支撑。
突出抓好10个省典型镇、56个省典型村的培育打造,探索实行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集中资源打造仙洲岛等一批示范样板,示范带动市级典型镇村全覆盖培育创建。坚持串珠成链、连线条示范带,全面完成建制镇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美丽目标。
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加快“去木换塑、疏近用远”步伐,累计完成传统木质网箱清拆3万格、新型塑胶网箱改造1.5万格、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投放超360口。打造粤东种业创新与繁育中心,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产业园海山分园、花鲈良种场,力争年产苗突破5000万尾。
实施绿美建设“六大行动”,完成林分优化6.6万亩、新造林抚育6.6万亩、森林抚育2.98万亩。开展森林拥城增绿、园林精品提升、花园城市添彩和“四旁”、“五边”绿化美化等系列行动,新种苗木66.2万株。扩大乡村绿化果树种植范围,种植果树8万株以上,建设果树绿化示范点11个。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机制,推行“全程网办+无纸化”审批、“交地即交证”等模式,深化“一门式”集成服务、增值服务等改革创新,以“产业园区+政务服务便企点”推动涉企服务下基层、进园区。致力于让企业“降成本”,推动资源要素向“有数有税”企业倾斜。
强化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纾困帮扶,健全潮商•市长面对面、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以及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拖欠企业账款清偿等机制。引导民营企业组建产业联盟、创投协会,推动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民营主体开放,探索建立民企参股重大项目长效机制。
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依托城建投等国资平台,探索建立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合作合资新模式,合理利用“授权-建设-运营”(ABO)等工具,吸引社会资本“打包”投资城镇供水、燃气、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
落实“1+1+8”人才政策体系,建立潮籍专家智库,创新“周末工程师”、一线城市“人才飞地”等引才模式,招引更多急需紧缺、高精尖人才和科研团队。实施人才“归潮”工程,开展产业“新工匠”、农村青年人才等培养计划,建立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新增博士博士后工作站11家。
新增储备政府投资项目200个以上、总投资超400亿元,力争申报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实现数量、额度双提升,推动专项债作为资本金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实施年度投资211亿元的210个省市重点项目,力争新开工项目数量突破46个,全年完成固投超343.5亿元、增长4%。新增招引项目总投资400亿元以上;力促2024年招引项目开工率达75%,累计完成投资100亿元。
实施年度投资45.5亿元的62个交通重点项目,开展通凤凰高速前期工作,力争沈海高速潮州段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粤东城际铁路潮州段、漳汕高铁潮州段、砚峰路、如意路延长线线护堤路龙湖古寨段等项目。
启动韩江干流治理、韩东新城防洪综合整治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古城特防洪排涝设施提升项目,推进三江水系连通后续优化工程,力促官塘桥闸重建等项目完工投用,完成水利工程年度投资26.5亿元。攻坚能源项目,加快西气东输三号线闽粤支干线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220千伏龙湾输变电工程等总投资10.5亿元的一批电力项目。
推进市人民医院扩建工程等总投资53亿元的14个医疗项目,力促市第三人民医院扩建工程交付使用。推进半岛广场学校等总投资5.6亿元的11个重点学校项目。
完成韩江“一江两岸”、新城核心区等城市设计,强化“一江两岸”风貌管控,加快意东片区、半岛广场、北溪沿岸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推进古城沿城墙地带街区风貌提升等项目。
巩固拓展广东“东大门”提升工程建设成效,推进汕汾高速、甬莞高速等5个重点高速出入口及其周边区域风貌提升。开展厦深高铁、沈海高速等沿线房屋外立面“平改坡”改造提升,打造S502大埕等3个省界标识景观。
纵深开展“三个三”集中清脏治乱大行动,全面完成省级典型镇镇区和典型村“三线”整治,建设连通城乡生活污水收集管网,新增污水管网334公里,完成115条道路管道排查清淤,实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推行垃圾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改造建设21座垃圾转运站。
开展城市体检,启动黄金塘村、厦一村等一批城中村“十个一”工程,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个,启动南春片区改造提升,推动粤东城际铁路湘桥站、潮州东站站城一体化等项目开工。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推进市城区智慧路灯节能改造、市政照明运维托管,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超3000台。加强“双千兆”网络规划布局,累计建成5G基站5400个。
做强做大传统优势产业,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链主”和“五个一”工作机制,力促现代轻工纺织、现代食品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年度总产值增至1100亿元、270亿元和65亿元,2027年总产值分别达到1400亿元、500亿元和100亿元以上。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前瞻布局生物基材料、绿色氢能等未来产业,建立“链主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强链延链补链机制,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产业年度总产值达200亿元,2027年总产值突破300亿元、实现倍增。
完善提升三级产业发展承载空间,推动园区整合优化,加强低效园区改造,推动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倾斜汇聚,做好园区扩容提质增效文章,力促省级以上园区年度规上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园区面积、规上工业产值和规上企业数实现三年倍增。
实施优质企业三年倍增行动,年度完成“个转企”400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认定“优大强”企业65家,力争至2027年“优大强”企业实现三年倍增、分别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和3个。加大“高精冠”企业培育力度,年度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5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5家。
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推动一批企业通过湾区认证、有机产品认证,新增食品危害控制点(HACCP)认证企业10家以上。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省单丛茶生态栽培等6个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制修订地方标准5项、团体标准30项。
实施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登工程,强化食品、卫生洁具、不锈钢等重点产业集群质量监管,实现规上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全覆盖,推动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93%以上。建立智能卫浴产业联盟团体标准平台,实施智能卫浴市场净化行动,全面清理各类未获3C认证产品。
推进智能卫浴、食品包装等“实用新型”快速预审试点工作,推动潮州(餐具炊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升级扩项。聚焦糖果、肉制品、卫生陶瓷等重点产业,强化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一站式”质量帮扶服务。
坚持“质量第一、造价可控、廉洁高效”,深化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改革,推动五方质量责任主体“两书一牌”签订率、制作率达100%。推广“样板引路”模式,打造一批市级优质结构工程和省工程质量优良样板工程,实现工程一次竣工验收合格率达100%。
深入推进“1+1+1+2+N+N”促消费行动,筹办“汽车消费节”、“绿色建材下乡”等促消费活动,推进汽车置换更新、家电以旧换新、数码产品购新补贴,支持一批“有数有税”企业纳入政策补贴名单,力争新增限上商贸企业60家。
推动会展中心与周边区域一体化建设,谋划导入陶瓷、服装鞋帽等全产业链展会和“小而美”专业展,规划打造智能卫浴陶瓷品牌馆,加快建设食品、茶叶等特色专业市场,推进信基沙溪全球采购中心项目,构建“买世界卖世界”现代商贸体系。
探索实行电商全托管代运营模式,支持婚纱礼服等优势产业做强线上展厅、直播带货等业务,扶持打造一批“白牌工厂”,帮助广大中小企业拓展销售渠道。高标准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推广“跨境电商+产业带”、“产业带+独立站”、海外仓等模式,推动陶瓷、不锈钢制品等特色产业带入选省级试点,力争跨境电商进出口突破20亿元。
实施“粤贸全球”品牌工程,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国内外展会,带动超1200家次企业“走出去”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加大外资招引力度,落实外资企业圆桌会等服务机制,用好“投资广东”、“潮州招商”等平台,力争实际使用外资突破1.2亿元。
以潮州古城申遗为牵引,开展“潮人绣古城”系列行动,以“绣花”功夫推进古城文物建筑、街区巷道等保护修缮,活化运营海阳县儒学宫、廖厝祠等文保单位,联动开发龙湖古寨、笔架山潮州窑等文旅资源,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加快建设现代文旅产业园,规划实施工美“神品馆”、“潮剧千秋”非遗展示馆等潮文化体验项目,打造“古城游”、“非遗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集游园、演艺、旅拍、会展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文旅板块。依托广济桥、牌坊街等文化地标,策划工夫茶表演、彩瓷烧制技艺展演、花灯巡游等活动,全年举办文艺演出、文博展览等活动不少于1000场次。打响“潮旅良品”品牌,以“府楼猴”、英歌舞等文创IP为重点,融合潮绣、潮雕、潮瓷等非遗精品,探索开发潮州文创产品,打造一批爆款网红“潮州礼物”。
放大“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效应,策划“吃货之旅”美食线路,建设西湖美食城等美食集聚区,招引知名品牌、网红美食进驻,实现米其林餐厅“零”的突破,推动限上餐饮企业三年倍增。打造高品位酒店民宿体系,推动万豪酒店等星级酒店开业运营,创建等级乡村酒店(民宿)15家。
完善居民医保待遇政策,实施连续参保激励和基金零报销激励机制。健全低保、特困、助残等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四级综合救助平台和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建设。实施社工“双百工程”,推动每个县区建成2个慈善超市示范点。
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新建标准化“就业驿站”3个。加强对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安置,落实高校毕业生“1131”帮扶机制,募集开发公益性岗位100个、见习岗位1000个。推进“三项工程”,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劳动者6000人次。
稳妥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开展镇级敬老院整合优化提升,实现“长者饭堂”镇街全覆盖。推进市、县两级示范性托育机构建设,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托位数不少于4.5个。
推进城区义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广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完善“四翼四联、四级一体”高质量教研体系。新建3个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培育4个高质量幼儿园共同体。推动市中医医院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推进中央审计指出问题、省委巡视反馈意见等整改落实,推动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打好“干部思想作风转变”战役,深入纠治、官僚主义等“”问题。加强政府系统执行力建设,推广“成体系、有抓手、聚焦点”工作方法,落实“心中有数、执行有力”工作要求,用好“列清单”、“盯节点”等具体抓手,引导广大干部主动谋事、主动干事、主动担当。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减负和基层治理贯通起来,在精简文会活动、规范督查考核等方面严抓管理,加快建立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加强财政资金、项目工程、国有资产等重点领域监管,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把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向深入。落细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持续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非急需支出,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坚决杜绝各类形象工程、面子工程。